1982年,林少波踏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天泰电力科技(河北)有限公司,40多年来,他始终扎根项目一线,凭借专业素养和专注精神演绎着技术工人的质朴情怀,以满腔热爱和执着坚守诠释着技术专家的职业风范,用真诚爱心和无私真情温暖着身边每位同事。从青涩懵懂的青年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能手,他用无悔岁月书写奋斗的华章。
时光荏苒,犹如白驹过隙,在无声无息中悄然流逝。闲暇时分,林少波总会回想起2022年那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岁月。那是一个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年份。这一年,承载着太多的波澜与成长,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。
临危受命 踏上征程
2022年,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大地,在这艰难时刻,林少波肩负重任,踏上了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征程,负责亿利冀东水泥无功补偿改造项目。若在平日,此类项目只是他的一项常规任务,按部就班地拆除旧设备、安装新设备、进行安全调试即可。 然而,在这个特殊背景下,这个项目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,那些焦灼难眠的日夜、曲折坎坷的经历,深深地刻进了他记忆的长河。
9月中旬,林少波抵达达拉特旗。那天晴空万里、暖阳倾洒,金黄的光芒铺满大地。然而,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他心生一丝紧张。他知道,接下来迎接他和项目组的是一系列烦琐且不容有失的流程:职业健康体检、核酸检测、安全资质审核,还有厂级、部门、班组三级安全环保教育培训考试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而细致,仿佛在提醒他,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项目,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。面对时间紧、任务重的局面,项目组争分夺秒,迅速投入卸车和防护工作。 然而,困难接踵而至,安装设备场地的大门尺寸小于设备尺寸,这给项目推进设置了巨大障碍。他们只能拆解设备,搬入室内后再重新组装,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。林少波带领技术团队深入钻研拆解方案,对每一个细节反复斟酌、精雕细琢,力求万无一失。同时,他们还要识别潜在风险,如吊车倾翻、钢丝绳断裂、吊钩闭锁装置失效等,并制定周密的防护措施。
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挑战。项目实施的过程中,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。国庆节前夕,达拉特旗连续两日全员核酸检测, 出于疫情防控和安全考量,甲方决定国庆期间禁止进厂施工。这让团队陷入两难困境,团队成员去留成棘手问题。经过反复权衡、充分沟通,最终决定留下4个人坚守岗位,其余4个人则返回单位。这艰难抉择背后是对项目顺利推进和团队安全的双重守护。
排忧解难 共克时艰
留下的4个人在这段“特殊时期”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他们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挑战,更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波动。作为负责人的林少波深知心理疏导至关重要。他时常与队员谈心,鼓励大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携手共克时艰。与此同时,他还事无巨细关注作业现场卫生清理,保证安全出口时刻畅通,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。
那段时间,他们依然每天都忙碌至深夜,身心俱疲。但每当看到项目进度一点点向前推进,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。林少波和团队成员共同面对挑战,凝聚起了“众人划桨开大船”的干劲和“一把筷子折不断”的精神。这种团队凝聚力不仅激励着每位成员在项目中成长蜕变,更成为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宝贵财富。历经多日艰苦奋战和不懈努力,任务最终按时圆满完成。
热衷钻研 勇于创新
回首这段经历,林少波既庆幸又自豪:庆幸能在特殊时期挺身而出,面对诸多不确定性,勇敢迎接挑战,为项目的成功添砖加瓦;自豪于团队成员众志成城、拼搏奋进,战胜疫情封控下的焦虑,圆满完成工作任务。
而这,也仅是林少波40多年工作经历中的一个片段。回溯过往, 创新与钻研这两个词始终贯穿其职业生涯。多年来,他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。工作中的灵感火花,或是听到的独特见解,他都会及时记录、时常翻阅、反复推敲。在平凡的岗位上,他秉持平常心,简单的事认真做,复杂的事细心做。而对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,他全力以赴, 不探索新技术,破解实际问题,带领团队向着更高峰攀登。正是这份脚踏实地、深耕不辍的努力,让他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, 参与研发的《J89-1微机金膜测汞仪》和《高压无功补偿综合控制装置》,分别荣获“詹天佑纪念工程师科技成果二等奖”和“河北省保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”。
“林工人好,脾气也好,有啥不懂的,他都愿意细细给你讲,不厌其烦地解释给你听。”在年轻同事眼中,林少波和蔼可亲、古道热肠,他甘当企业的“技术顾问”,面对大家的求教,来者不拒、有问必答、倾囊相授。他常说:“团队的力量来自每一个成员的付出和贡献。彼此之间的支持和鼓励,是战胜困难、取得成功的关键。”
历经岁月的洗礼,曾经的少年,如今青丝渐染霜华、沧桑悄然爬上脸庞。但那份对工作的炽热执着与深沉热爱,却让林少波儒雅中透着坚毅、沉稳中彰显活力,于勇挑重担、科技创新的征途上越走越远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逐梦奋进的传奇,更是万千技术工作者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缩影。他以匠人的精神筑梦,用无私奉献引领,深刻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时代内涵。展望未来,林少波深知前路漫漫、任重道远,他说:“培养更多的高技能、创新型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愿我能发挥余热,为单位发展尽一份力量。”